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多数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分以上的行业数量有13个,比2005年增加6个,增长率超过85%%。其中,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橡胶制品、黑色金属等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名列行业前5位;塑料制品、医药制造、木材加工、金属制品和橡胶制品等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升幅度较大,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7.55、6.03、5.71、3.59和3.38。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以上。其中上海为86.78,排在第一,其次是江苏、广东,分别是84.87和83.98。内蒙古、海南、云南、甘肃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有较大提高。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2.96、77.18和78.05。
虽然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逐步增强,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老百姓关心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分别为74.35和75.67。另外,劳动密集、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或地区的质量竞争力偏低,与技术和资本密集、产业集中相对较高的行业或地区差距比较显著。
据悉,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它反映的不是产品的质量水平,而是质量竞争力水平,主要看重的是基础投入。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高低与新产品销售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国际市场销售率、产品质量问题投诉量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