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人用力才能挪动的一块砖青色石头碑帖上,游客以手指临摹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论语》名句。在上海世博园的宝钢大舞台,这样一股“孔子文化热潮”正在蔓延。
这个名为孔子文化体验活动的传习区,设有孔府礼仪文化体验、孔门楷雕大师课堂、孔门碑帖制作等,将孔子故里的人文艺术搬到世博园,向海内外参观者介绍儒家文化的魅力。
9岁的上海小学生何优优在爸爸的陪伴下前来参观,他指着碑帖上的大字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字自己还认不全,但早就熟知孔子这位先贤,“因为我读《三字经》,里面就有‘孔子师项橐’的故事。”
“孔子文化传习区”的工作人员麻春歌告诉记者,该传习区7月开始亮相宝钢大舞台,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展演,旨在让孔子文化借世博会传播得更远。
在“孔子文化传习区”附近,宁夏活动周正在宝钢大舞台火热展演,“东方元素”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在9月21至25日举行的宁夏活动周上,宁夏青年篆刻师任振斌向各地游客展示了西夏活字印刷的精妙。
任振斌在已排版好的印板上刷墨、加压,一张张由汉字繁体和西夏文并排组成的毛泽东诗词印刷作品数十秒就“出炉”了。
任振斌告诉中新社记者,刻一个字模需要十几分钟,西夏文要比繁体汉字耗时稍长。为参展这次上海世博会,他专门雕刻了繁体汉字和西夏文对照的《三字经》、《百家姓》、《毛泽东诗词》等,希望能让更多参观者“零距离”接触中国古代印刷术。
记者看到,现场观看印刷展演的游客围成一圈,一张张淡黄色的宣纸墨迹未干,就立即被蜂拥的游客“抢”了去。来自台湾的60多岁的林阿姨就带走了一幅毛泽东诗歌书法作品,表示要带回家慢慢品读。
任振斌告诉记者,宁夏周才进行了4天,自己就用掉了两三千张的宣纸。在刚刚过去的中国传统中秋佳节那天,他还特地将宣纸剪成圆形,印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希望让中国文明“梦圆”上海世博园。
在宝钢大舞台,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的还有至今无法“团圆”的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兽首,它们有的已重回故土,有的尚流失海外、抑或下落不明,在世博园,十二兽首的“孪生版”大团圆,成为游客争相留影的“世博宝贝”,让人不禁深思,这些承载着沉甸甸历史的中国文物真品何时才能“回家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