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否认,在话语平台匮乏、拆迁纠纷难以纾解的语境下,清华博士王进文用公开信,撬动了“官民沟通”的冰山,改变了被强拆后“或上访或忍气吞声”的处境。
敢于和市长对话,直陈强拆之弊,抒发幽微,王进文的勇气,确实值得赞赏。能够结合个体经验,进行权利伸张,言辞又不卑不亢,无疑需要不薄的胆识。对于许多普通老百姓而言,官民通道的堰塞与二者距离的沟壑化,早已让其望而却步。
王进文的秉笔直书,不事雕琢,却不乏锐气。凡物不平则鸣,面对有着情理硬伤的强拆,他上书维权,也是公民意识的体现,就如他自己所说:“这不是勇气,是义务和责任”。“知识分子的骨气”使王进文没有噤声,而是据理力争。
诚然,维权教育早就成了我们课堂内外的家常便饭,可在公权侵蚀下,权利伸张总是道路不畅。学会犬儒、明哲保身,也成了很多人在现实教训下的“知难而退”之举。当王进文左手拿着法理,右手持公民意识,敢同权力机器对质时,其果敢与智慧,让人为之鼓舞。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王进文的运气。若将剧情的主角换成普通人,还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吗?说到底,他的公开信能引发舆论与官员的关注,与他的身份标记撇不清。
在审丑疲劳下,没有“卖点”也就迈不过新闻报道的门槛,而“名校学子+高学历”,是捕获眼球的绝佳资本。同是强拆的受害者,复旦博士孟建伟的家庭悲剧,更快地发酵成了公共事件;而许多也被拆迁致死的,却只能沉潜在舆论视野之外。有了舆论的声援,政府回应也就被置于众目睽睽下,秉持公正,也是政府赢得公信的不二之选。
此外法学博士的身份,也让王进文掌握了专业的法律知识,法理在手,也不易落入“有理说不清”的境地。相比较之下,无权无势无知识的弱势者,举步更加艰难。王进文的维权举动是值得肯定的,他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是知识分子的良心让人尊敬。 |